美,一直都是人類感官中最主觀,也最高級的部分。當美成為一個產業進步的階梯,並滲透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時,“時尚”便成為一個大眾的美學範式。臨近2014年歲末,一部名為《時·尚》的紀錄片在和大家亮相後受到廣泛關註。
  作為中國首部時尚紀錄片,有觀眾評價道:“片子製作用心,內容清新,時尚卻不失思想,沒有浮躁和炫耀。”由此,筆者專訪了《時·尚》的製作團隊,以及策划了此紀錄片拍攝的時尚集團董事長劉江,為讀者解密這部“中國首部時尚紀錄片”的台前幕後。
  “大時尚”,講述中國20年時尚生活方式變遷史
  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重新喚起了大眾對紀錄片的熱情,因為它重新站在了普通人的視角洞察時代的變化,而《時·尚》則更進一步,關註一個階層對於“時尚”的理解和深刻內涵。
  “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的城市精英階層已經脫離了衣食階段,而反應他們的精神追求,對生活更精緻要求的片子幾乎沒有。”《時·尚》紀錄片總導演祁少華表示。《時·尚》正是通過這群人的視野,講述了國人“時尚”生活方式20年的變遷。
  從一開始,時尚集團董事長劉江就想跳出一個狹窄的視野,不局限某個品牌,而是想反映一個“大時尚”的概念,一個跟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。劉江表示,“很多人以為時尚就是物質,或者是淺層次意義上的標新立異,但真正的時尚,是一種永遠創新和否定自己的勇氣。”
  因此,《時·尚》中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關於色彩、潮流方面的變化,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,以及人們是如何與“時尚”發生親密的互動,甚至情感上的碰撞,能真切感受到“時尚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”。
  “正能量”,時尚是一種馬斯洛需求的最高體現
  “時尚”是一個很大的概念,如何把時尚的概念放在整個生活方式上,通過言之有物的六集篇幅去展示,祁少華髮現馬斯洛的“金字塔理論”可以很好地對應這個概念。
  深入研究後,祁少華分別用“色彩”、“質感”、“屬性”、“概念”和“自我實現”的主題,對應馬斯洛需求五個層次的“金字塔”理論,貫穿了紀錄片的拍攝。
  通常,紀錄片會採用真實記錄的方式,通過歷史的真實素材反映某個主題,但《時·尚》中,祁少華則大膽地通過獨創的“情緒還原”,用“時尚”的手法來拍時尚。紀錄片中,每集的主題通過模特而不是演員來展現,眾多一線品牌的服裝、道具,在模特身上拍成一種情緒化的段落,從而把觀眾的情緒帶回到相應的年代。
  比如講述“色彩”這一集,祁少華想體現“紅裙子”在當年的風靡程度,於是模特穿上當年的紅裙子走在三里屯的人群中,人影都是虛的,“從視覺感受上把她拍成一個穿梭20年時空的幽靈化人物,表現出當時時尚的化身。”據悉,片子在圈內引起了震動,“因為從來沒有一部紀錄片是採用這樣的拍攝方式,很新穎。”
  回歸到拍攝這部紀錄片的“初心”,劉江認為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化,讓時尚行業的參與者們知道自己的價值。於大眾而言,時尚是美好、積極、健康、進步的,這是一種心態。
  “一個企業家開始經過野蠻生長的階段,最後會想要紳士,要優雅,要進入時尚圈,要收藏藝術品。如果有孩子,希望帶他去倫敦,去紐約,去博物館,去聽音樂會。可能他自己創業的時候不註重品味,希望在自己後代身上實現,這就是一種剛需。”劉江說。而這種“剛需”也成為《時·尚》拍攝的源動力,當時尚遇上紀錄片,時代的大美將如何淋漓盡致地詮釋?《時·尚》將會解開面紗。
  文/孫成  (原標題:當時尚遇上紀錄片,詮釋“時尚”如何成為時代“剛需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v18cvxpq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